全国仅有的 5 株 5000 岁古树都在陕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当地的气候地质有关吗?

近日,第二次(2015—2021年)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公布,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5株500…
关注者
680
被浏览
1,645,249

149 个回答

首先,这几株都是柏树,柏树生长相对缓慢,寿命长久。

其次,松柏因为四季常青,寿命长久的原因又多被种植于庙宇、殿堂、陵墓等,这些地方一般都受到人们保护,得以免受伤害。黄帝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历朝历代都有专人管理保护,那个仓颉庙也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这五棵树盲猜得以保存的原因还有地形的原因,黄帝陵、商洛本身就处在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的区域,觊觎破坏的人相对少。仔细分的话,这五棵树一类是沾了古建筑、古文化的光,比如黄帝陵和仓颉庙,这种场所的已经成势树木一般没人随便敢动。贡山、老君山大古柏这种占地理位置的优势明显就要大很多,其实这种上千年的古树在古代当地人一般也是会保护的,古人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只要能躲过皇家、官家的历次砍伐,还是可以保存下来的。

散生千年古树其他地方也未必没有,但是要历经沧桑留下来就很难,说到底还是个概率事件。


补充一点

看到有朋友对古树树龄检测的第一种方法(根据史料、地方志记载和当地人口口相传)有质疑,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像黄帝陵里的手植柏和保生柏至少在秦汉之际官方在此进行祭祀活动时就有记载了,再根据树木的生长状况推测大概树龄可能五千年,可能四千年等,毕竟黄帝本身是神话人物还是部落时代首领现在还有争议,但是至少是在它在有史料记载之前就已经是千年古树了,不然直接用两千年的树推断是五千年那不是贻笑大方?

这是原报道里面的数据,可见分类也是比较随意或者受客观条件所限没法分那么细的,1000树龄以上直接就是五千年树龄,而事实上答主唐晓李 @唐晓李 提到的北京侧柏之王树龄推测约3500年,西安古观音禅寺的那棵著名银杏树也有千年树龄,如果这份报告分类细的话,每个千年级别设个组,那报告整体或许就没有多少人质疑了,这五棵树的树龄或许也会更接近一点真实树龄。也不会有千年以上古树一万余棵,再上去直接是五千年以上五棵,让部分人充满了大跃进的味道!

实际上这份报告的整体结论还是比较符合人们的大致印象的,如下图所示:最丰富的地区在云南,毕竟原始森林多,陕西、河南、河北这种开发早的地区也位居前列。可惜的是没有更详细的信息,不知道具体哪些地区散生古树多,哪些地区群生古树多。

那个,其它人烟稀少的地方,有古树存活的概率更大呀,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啊啊啊!

而且原文中提到的树龄检测很有意思:

黄帝陵管理局护林负责人李小军向记者介绍,国家规定的古树树龄检测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史料、地方志记载和当地人口口相传;二是根据生长环境和树的高度、粗壮程度等进行估测,三是通过年轮等科学方法精确检测。为了不对活着的古树形成物理伤害,不能打洞、截枝,通常以估测为主。

以其中一株为例:

“黄帝手植柏5000多年的树龄,在当地县志以及轩辕庙古石碑上均有记载,昭示着中华民族对生态最初的认识。”李小军告诉记者,相传黄帝联合炎帝战蚩尤,建立部落联盟,定居桥山。因砍树建房、烧柴取火,砍光了附近树林。暴雨袭来,山洪卷走了很多人。黄帝悲痛万分,带头栽下这棵柏树。从此,植树造林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世代延续。

请注意,上文中强调了“记载”和传说,都没提到估测。当然咱也不能以此就说根本没有估测。

记者注意到,陕西省林业局2015年在回复网友留言时表示,准确掌握树龄的方法主要是年轮测定鉴定法和碳14精确测定法。这两种方法对树木生长均有害,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

所以,“史料、地方志记载和当地人口口相传”,肯定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历史发源地更占优势啊,相应的这里古树多也很顺理成章。

另外,这5株都是柏树,本身就是长寿树种,适应性强,抗风力强,耐烟尘,木材纹理细,质坚,能耐水,耐腐,常见于庙宇、殿堂、庭院。是建筑、车船、桥梁、家具和器具等用材。茎皮纤维制人造棉和绳索。叶入药。这么多用途,能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存活下来,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它们的保护。

这5株5000年古树,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