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社交是什么感觉?「社恐」到底是不是问题?

在现实生活,好像社交又是一种不得不去联系和掌握的技巧。如今很多工作强调团队协作,说话流畅清晰,谙熟社交技巧就成了职业基本功。为了推动项目进行,或者为自…
关注者
506
被浏览
123,588

226 个回答

没社交没什么不良感受。

我偶尔几周到一两个月没有主动社交,别人找我我应一下,没人找我我缩起来闲着,也没憋出来反社会倾向或者孤独症什么的。

在我看,社交不是目的,只是工具。

所谓社交无非就是利用信息互换达成各自的诉求而已。

这诉求有可能是对生活工作有用的信息,也有可能是情绪安抚寻找同类之类的事。

可我始终相信每个人周遭能交往到的圈子,都是跟自己见地水平差不多的人群,我对一事能看到第三层,你是我朋友,我相信你也未必能看到第五层。

因为看到第五层的人会找跟他同等级别的大佬去社交,才懒得搭理我。

所以生活中你观察吧,大部分的社交关系,都是脱离了互联网的信息茧房,一个社交圈子里的若干人都对事物有差不多的评价和洞察力。

这本身就是把自己视野缩窄的玩法。

我在农民工的圈子里听到过城市人都瞧不起乡下人的论断;我在妇女的圈子里听到过天下婆婆都不是东西的论断;我在饭圈的圈子里听到过谁动她们giegie就必须跟谁拼命的论断;我在小gay圈子里听到过天下异性恋皆是性欲使然绝无真爱的论断。

虽说这几个结论都比较偏门,但不得不承认,社交到一起的一群人,必然在某个层面的认知里,是达成一致的。

就好比几个容器本来水位有高低,社交关系类似于给几个容器连通的一根管儿,把容器的水线全部拉到一条平齐的线上了。

如果有哪个容器希望有自己的水线,也就是独立的观点,他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出局。

而我认为作为一个人来说,一定是希望自己的水位线越来越高,而不能仅仅获得小范围人群的认可。

那么,在没有社交关系的独处期间,看书,看名导的电影,乃至玩玩内涵深刻的游戏,反而是社交关系的升华。

因为这些方式都是和智者对话的机会,咱看看人家对世界怎么理解对人性怎么剖析,真的比跟几个损友讨论麻辣烫和关东煮哪个更好吃来的有意义多了。

既然人都得往高处走,那就去够内些平层够不着的人,而不是在肩膀齐的俗人堆里求存在感和认同感。

这就好比我跟隔壁李大妈的社交关系中,她永远开口头一句夸我长得俊俏,如果我的社交茧房中只有我和李大妈俩人的话,我就会认同了她停留在五十年代的审美观,且为自己美貌顾盼自恋。

这无疑是个悲剧。

社交是用来看世界的,而不是用来自证的,道理就在这。

当然了,会有一部分人纯粹为了社交而社交,这类同志我除了羡慕他们太闲以外没有别的话好讲。

经常没有社交且日子照过饭照吃的人,你去问他们,他们自己甚至都没琢磨过自己没社交这件事,因为他们日子够充实。

所以偶尔大众在人群里发现一匹独狼,都会心生怜悯,觉得他连个朋友都没有真悲哀,一天天怎么过呢这可怜的娃。

其实呢,人家巴不得一天有48小时才好,他有的是自我取悦的办法,只叹光阴恨短。

而有的人时刻能体验到自己社交关系不足,看见别人三五成群自己登时出虚汗。

你放心,这种人缺的不是社交,是自我认知。

《道德经》有云:“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的是大道废止了,仁义才被提出来。家庭关系不好了,才提倡父慈子孝。国家乱七八糟了,才能显出来忠臣良将。

这是辩证唯物论,意思是一个事物的出现,本质是另一个事物的或缺。

那么你社交焦虑出现了,别忙着找社交本身,先琢磨琢磨你或缺的是个啥。

缺的一定是诸如对世界的判断力,诸如自我认知,或者别的什么,你才急需用社交来求解或者自我印证。

而这些东西你在社交关系里找不到,你找到的更可能是跟你认知能力旗鼓相当的人,他们说你是对的,你说他们的对的,然后你们这群人就绑在一条战壕里,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这就好比你打算加入一支足球队,敢收你的队伍一定是跟你能力差不多的一群人,绝对不会有C罗在里边,而你们这种鱼腩队伍撑死了能纵横几条胡同,断然踢不进世界杯。

缺社交关系,提升自己是正经事。

这样要么你能变成低一级社交圈子的核心,要么你能吸引高一级的社交圈子递过来橄榄枝,怎么都是好事。

而事实是,但走上专注自我这条路的以后,社交关系对于你会慢慢变成璀璨银河里的一颗星

——多它一个少它一个都无所谓了。

我认为社交应该是刘关张式的互相吸引,而吸引力是靠自我提升培养出来的。

但社交不是水泊梁山式的聚义,内个是一群社会边缘人士没辙的辙,没组织硬拢出来个组织,没好结果也是必然。

如果暂时做不到吸引,又不屑于沆瀣,那没有就没有。

人总不能因为没饭吃就去吃屎吧。

至于纯利益向的社交,圈子内都是利益链上的节点,那就别挑了,这只是个吃饭的把式,把它看成工作就行。

前边说了,社交只是工具不是目的,纯利益向的社交只是有人推车有人刨土,大家一起挖煤的分工,多投入诚意少投入感情即可。

然后就是社恐。

我不觉得社恐是什么大事。

你观察有社恐的人……也许是你自己,这群社恐人士网上聊天键盘按的叭叭的,但走入物理世界就臊了,不敢看人不敢说话的样子可爱极了。

这类实属正常,就好像我一起健身的朋友,男的,健身啊说话都正常的不得了,可是练完了一块去公共浴室洗澡的时候,永远没他。

别问,问就是急着回家吃饭。

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有羞于见人东西,哪怕只是同性的裸体这么纯洁的事物,他们都不肯让我饱眼福。

进而推论之,一个人如果在网络交流醉生梦死,走到现实静若处子,也得问问自己,网络这层外衣,到底包裹了,掩盖了,或者夸大了你的什么东西。

如果能找到这个东西,那么你在虚拟空间先敢于展示给世界看,才是现实空间你摒弃社恐的第一步。

这就好比说如果有个哥们穿着衣服健身时告诉我他丁丁上其实纹了条虬龙,我说没关系,我还见过纹“如意金箍棒”几个大字的呢。

那么我相信他一定会放下包袱,在浴室赤裸相见的时候敢于向我展示他的点睛之笔。

所有社恐的人都在顾虑什么,当你发现你的顾虑根本不是别人关注点的时候,心扉顿开,才敢于直面世界凛冽的风。

这就是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中贼一破,天下无贼。

不信你现在回忆回忆,你社恐的同事去年上台讲话时的嗫嚅,是不是现在你不仔细回忆根本想不起来?

人呐,是没有把别人的糗事记一辈子的能力的,却总误以为自己的惶恐失措会被记载在正史里,此为一哂。

庄子年轻时候有个故事,他朋友在旁边国家当宰相,庄子闲了说去看看朋友。

他朋友就社恐了,因为他知道庄子牛掰,非常担心庄子来了把宰相位置抢走叫自己下岗。

于是他全城搜捕庄子好几天,也没逮住,庄子还是乐呵呵来看这货了。

庄子跟他说,兄弟你别恐,你看天上内个大鸟叫凤凰,它展翅能飞跃高山大川,不看见梧桐它不睡觉,不看见甘泉它不喝水,就这么傲。

你再看地下内猫头鹰,看见凤凰飞过来吓得赶紧把怀里死耗子藏起来,唯恐被抢走。

哥们你说凤凰看得上死耗子么?看不上,记不住,掉头就走,那你还恐你horse呢?

朋友恍然大悟,说庄爷,爷们格局小了,这就买个新皮肤送您当道歉啦!

这就教给咱个道理,你所有的恐惧,在受众群面前可能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每个人的恐惧源头都生发于自己内心,但是绝不足以影响世界或铭刻于历史。

今天引用俩道家典籍来叙事,因为道家研究物与我,内心与世界的深度不是一般心理学著作能比的。

所以你看道爷们个个手里有剑心中无尘,狂傲不羁自信爆炸的样子,充满了六亲不认的魅力。

人家有理论基础撑腰呢。

祝大家都能和道爷们一样洒脱。

就到这吧。

现在的话语体系下,很多词的内涵都发生了延伸和拓展。

就拿精神科的疾病来说,「强迫症」本来是指的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的精神疾病,患者会体验到强烈的痛苦感。但在当前的语境中,我们说一个人「强迫症」,很可能并不是在说ta有上述的精神疾病,而是对他人「做事风格」或「职业惯性」的描述,比如一个律师在被爸妈说「你错了」的时候,ta可能会立即反驳「你有证据么」?再比如我当精神科医生当久了,在跟别人聊天过程中也可能会不自主地判断「他是不是符合某个诊断或心理状态」,当然仅限于「腹诽」。

「社恐」在当下的语境中已经不算是疾病了,它更像一种状态的描述,比如我们会说「在芬兰人均社恐」或者在自我介绍时说「我平时比较社恐」,这里「社恐」不再是指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也不会严重到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它更多是一个形容词,就像个性签名一样。相应的还有「社牛」「社杂(社交牛杂症)」「社懒」等。

还有经常能听到有人说「我自闭了」或者「emo」,这里的「自闭」显然不同于「自闭症」,而是更像是一种抑郁状态下的「不想说话」或「只想自己待着」。而「自闭症」是以「刻板狭窄的兴趣爱好」和「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几年前专业人士或科普作者还会不遗余力地去「批判指正」,以求能够清晰地定义某个概念,但现在大家会更宽容一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其实心照不宣地达成了语境上的共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引发歧义,而且这种词汇的延拓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状态或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