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否被过度神话了?

关注者
344
被浏览
549,945

137 个回答

事实上,在我看来,诸葛亮是被贬低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形象和真实形象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

虽然是三国第一的智者,但是实际上的形象却有很大的问题。


最基础的,诸葛亮并不属于“文人”。

更不是“谋士”。

“文人”,或者说“文官”,这个是宋朝之后才完全分离出来的体系。

至少,在汉朝是没有纯粹的文武区别的。

在汉朝,区分派系的只有诸子百家。比如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兵家、杂家等等。

就算是在董仲舒独尊儒术后,也只是分“公羊派”“谷梁派”这样的派别,而不是文武。当时的儒家也还没有退化成后世的腐儒。汉朝的儒家都规规矩矩要学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不是后世宋朝的理学腐儒更不是明清的八股文废儒。

不能骑马不能射箭不能打仗和算术的儒家是会被取笑的。

别说热血盎然的公羊派,就算是哪怕是谷梁派的渣儒也必须懂这些。

纯粹的武将也基本不存在,那不算“将军”,仅仅只是“先锋”的士卒。任何一个“将”,都是要懂文的。

事实上,吕布最初可是文官——主簿。

卢植卢大儒,人家是大儒,却是可以统兵的。

这才是伟大的汉朝。

只有到了宋朝,才把文武划分开来。

但是明朝文人不知道啊。

《三国演义》是写给谁看的?不是汉朝人,而是明朝的文人啊。

明朝自土木堡之变,文人士大夫占据了整个明朝的政权系统后,为了防止地位变化,文官系统尽一切可能打压皇权、武将系统和勋贵系统。所以明朝中后期都是重文轻武,比之宋朝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罗贯中必须要让这本书写的让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喜欢看。

就好像现在的网文,为了投其所好。

所以,罗贯中将正史中很多东西都进行了篡改或者说“春秋笔法”,避重就轻。

顺便说一句,四大奇书中,唯一被禁过的不是金瓶梅,而是西游记。

因为只有西游记是才是最真实的。

明朝士大夫无法忍受西游中对明朝文人的影射,却非常喜欢三国演义中虚构出的人物形象与君臣关系。

而最让明朝文人们看的爽的,自然就是诸葛亮和郭嘉这两个人了。

前有郭嘉后有诸葛,都是让明朝文人最有代入感的YY小说人物啊。

很多人喜欢把郭嘉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但是实际上这两个人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类型,只是三国演义为了增加读者(明朝文人)的代入感,而强行将两个完全没啥可比性的人搞成了“承前启后”的模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人可能要问,这俩不都是文官,都是谋士么?

其实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大家都知道,治军的就是武将,理政的就是文官,还有一种,是不治军也不理政的,只是作为参谋,就是谋士。所谓谋士,说白了就是没有任何权利,仅仅只是出主意的智囊团,类似后世的“绍兴师爷”。

郭嘉不是文官,郭嘉只是谋士。

诸葛也不是文官,是的,事实上,诸葛亮其实是武将。

很颠覆是不是?

但是你没看错哦,诸葛亮在做丞相之前,一直都是武职。

而丞相这个位置,在汉朝很多都是武将升任的。比如曹参、周亚夫、卫绾、霍光等等。顺便说一下,曹操也是武将(汉征西将军)升任的丞相位。

而诸葛亮虽然内政无敌,但是其实诸葛亮一生做的最多的,还是军事,是领兵打仗,而不是做一个文官。

这个其实从诸葛亮的谥号就可以看出,武侯。

诸葛亮的第一个官职,是军师中郎将,属于武官名。

对。你们没看错,是武官,是将军。只是三国演义断章取义用了“军师”俩字,好像是文官,但是事实上这就是一个武官名。

吕布的第一个官职是主簿,文官。而诸葛的第一个官职是军师中郎将,是武官。

是不是让很多人都觉得大吃一惊?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诸葛亮的第二个官职是军师将军,别看也带军师俩字,其实还是武将。是中等将军中的一种。

古代的军师就是武将,不是文官。只是被罗贯中刻意描绘成了文官。

然后诸葛亮的第三个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其实就是刘备把自己的权力(左将军)给诸葛亮了,让诸葛亮全盘操控。这个时候诸葛亮开始进行很多内政操控,但是在名分上仍然还是武将。

而诸葛亮最后的职位是丞相兼司隶校尉。到了这个级别,其实已经不存在文武的区别了。

是总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都是诸葛亮亲自带兵打仗。

电视剧里,诸葛亮坐轮椅穿布衣摇羽扇。这个是纯粹的电视剧艺术加工,事实上诸葛亮在军中是骑马穿铠甲的。而在战场上更不可能坐轮椅的,战场上诸葛亮主要是战车。

没错,就是战车,也就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车战”的战车。

三国演义莫名其妙把战车变成了小轮椅。于是诸葛亮从驾驭战车就变成了坐轮椅。

为什么诸葛要驾驶战车,我后面在关于八阵图的地方另有分析,这里先不说。

总的来说,为了让明朝的文人们能有代入感,罗贯中辛苦的将诸葛亮从一个武将塑造成一个文官,堂堂的武侯,大军事家,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文官。

另外周瑜也一样,周瑜表示:我他妈也是武将,不是文官!不是小白脸!

羽扇纶巾?

不好意思,颠覆下诸位的三观,羽扇纶巾这玩意那是写给文人看的,那只是苏东坡的浪漫主义幻想,历史上的诸葛人家都是穿盔甲携宝剑背长弓驾驭战车的,周瑜也是骑马拿枪穿盔甲的,去X妈的羽扇纶巾。

因为苏东坡一句羽扇纶巾就觉得诸葛亮周瑜是布甲法系职业?那还不如相信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而为了让明朝文人能看得懂看的有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又非常努力的虚化了战争、军事与政治,让整个三国演义里根本没有写到真正的战争、政治与军事。

说句不当的话,罗贯中自己懂不懂军事不好说,但是至少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根本和军事没太大关系。

是的,你没看错,三国演义里面其实没有太多的军事内容。

为什么?

因为真正的军事太枯燥,明朝的小白文人看不懂也没耐心看下去的。

就好像如今的起点科幻类,真正的硬科幻从来不吃香,排前面的不是无限流就是游戏类。

罗贯中完全忽略了军事中最重要的国力、士兵训练、军备、统率力、战略等问题,而直接将军事简单化。武将的强弱直接变成了“单挑”,文官的强弱直接变成了“奇谋”,再高的就直接变成了法术。

而事实上这都只是小说里用来吸引军事小白们的噱头而已——因为真正的军事与政治他们看不懂啊。


所以,非常正常的,为了点击,为了推荐,为了收藏与订阅,罗贯中非常聪明的将军事政治什么的全部弱化,把后汉这一段岁月中的英雄豪杰们全部二次元化,把复杂的军事与政治变成了普通人都能理解的一种简单的快餐文化。

武将不需要什么带兵练兵侦查统兵等等的技巧,就干净简单的单挑,个人武力排行代表一切“军事能力”。

而文官也没有那些辛苦的内政要做,反正就是出个奇谋对面就完蛋了。

看,简单快捷,又符合读者的知识面以及喜好,何乐而不为呢?

罗贯中还表示,这样还不够的话,我干脆写两个让你们有代入的模板好了。

谁呢?

郭嘉和诸葛亮啊!

估计本来只有诸葛亮的,但是诸葛亮出场太晚啊,前期没有让明朝文人代入的角色啊。

所以,罗贯中又努力的塑造出了郭嘉。

一个让明朝文人非常有代入感的文人。


=======说几句题外话,郭嘉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先来说郭嘉。

让很多人认为“智谋第一的鬼才”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身上有着绝大部分明朝文人的特点,比如眼高手低,纸上谈兵,高谈阔论,喜欢嗑药泡妞。

三国演义里的郭嘉很厉害,也很符合演义里那个鬼才的能力。
但是实际上,这个被吹嘘的很强大的人物,在历史上有怎么样的色彩呢?

先以正史说话:
《三国志,郭嘉》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这里看起来确实也算厉害的样子,曹操都说郭嘉使他成大业,是不是真的这么厉害呢?

但是我们先要分析一个问题就是:曹操口中的“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有多少水分。

曹操是一个很尊重人才,也是很会拉拢人才的人。
曹操评价过很多人,比如……
曹操与荀攸初次见面,谈论一番之后,高兴地对荀攸、钟繇等人说:“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曹操对贾诩: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曹操对程昱:执其手说:“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对荀彧:“吾之子房也”
对许褚:吾之樊哙。
对典韦:古之恶来。
还有曹操称赞夏侯渊的太长就不引用了。
所以……你如果真把曹操的评价看的太重……那你就输了。
曹操表示“我这是表示我尊重人才,大家客套一下说点客套话而已,你何必当真呢?”

郭嘉被很多人误认为是顶级文臣,但是事实上,郭嘉不是文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官,他只是一个谋士。

所谓的谋士,就是幕僚,或者说后世的“绍兴师爷”,只出出主意,并没有任何的执政权和执行权。
而且,郭嘉对于曹操集团,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实质上的功劳。(注意,没有实质上的,不等于没有,郭嘉对于曹操这个人来说还是很重要,这个慢慢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不是我乱说,而是在历史上所记载的。
郭嘉20岁出道,先是跟随袁绍一些时日,未得到赏识,也未立一功。
后跟随曹操12年以来,亦没有出过一个计谋,没有单独作为主将带领过一次战斗,更没有治理过任何一个城市。
是的,所有相关史书中,郭嘉没有任何一个实际上拿得出来的功劳。
历史上官渡之战的建议者是荀彧,荀彧提出了四胜四败,但是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罗贯中大笔一挥,将这个功绩转移到了郭嘉的身上,变成了所谓的十胜十败。
而除此之外,郭嘉没有确切的任何一起在史书上记录过的功劳。
至于说孙策会死这种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算不算功劳?我不敢说。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升官的时候可以这么写:

“嘉算孙策必死,数月后,策亡。此乃大功,升嘉为XXXX”。

没这个道理的好不好……

算命不能算功劳的亲。
也就是说,所谓郭嘉怎么怎么了得,如何断人生死,不过是小说情节而已,袁天罡什么的也不可能靠算命来获得官位啊。所以,事实上历史中的郭嘉就是一个在位十年却始终一个业绩点都拿不出的嗑药青年。
郭嘉“算死孙策”?不好意思,大汉朝廷不承认这种事情。

但是我也并不是说郭嘉就真的一无是处。
事实上郭嘉对于曹操确实有很大作用。
郭嘉的长处,不在谋略,不在治国,也不在外交,而在于对他人心理的揣摩。
郭嘉在三国里,应该还算是一流谋士,但是算不得超一流,更谈不上顶级谋士,和诸葛去比较就更可笑了,这就好比拿一个天桥的算命先生去和周总理比较一样。
但是,郭嘉对于曹操的作用却很大,其作用不能小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是一个很聪明但是很多疑的人。
这样一个人,往往就需要一个很善于判断的人物来协助,所以也就是说,郭嘉对于曹操,很有用。
但是很可惜,不管郭嘉对曹操有多大的用,郭嘉毕竟没有实际的功劳。
至少,我翻遍了历史书,无法找出任何由郭嘉贡献出的战略战术,又或者郭嘉曾经治理过某个城市,又或者带兵打过什么胜仗。
再次重复一次,所谓的十胜十败是小说情节,真实历史是荀彧给出的四胜四败之说。
所以在历史记载里,曹操甚至无法给以跟随了自己十年之久的郭嘉一个正式的官职,就因为郭嘉没有足够的,让其他人信服的功劳。
任职十年,却未出一谋,未划一策,未治一城,未领一军,十年时间寸功未立,能怎么封官呢?

但是明朝文人还就喜欢郭嘉这种。

因为明朝文人最擅长的就是嘴炮。

打仗武将去,赢了是我们文人在后面监督的功劳,输了是武将跋扈骄横/昏庸无能。

什么军事啊政治根本不需要知道,我们文人士大夫只要能“运筹于千里之外”就行了!我们“算无遗策”,我们有“奇谋”,我们最牛逼。

所以最有代入感的非郭嘉莫属。

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郭嘉不厉害,那么为什么曹操给郭嘉封官“军师祭酒”呢?

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军师祭酒”是个啥官职。
当时,郭嘉跟随曹操一年多后,曹操很喜欢他,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了拉拢郭嘉,所以曹操凭空在汉朝原本的编制外增加了一个职位“军师祭酒”。
这个职位,大概属于参谋级别,但是,没有参谋长的实权和军权。(注,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却是有军权的,是实职将军。)
简单的说,就好像某个学校的校长想提拔一个亲信当教导主任,但是无论从能力还是贡献上,都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于是校长只能额外加了一个职位,名曰“教导师”。该职位似乎与教导主任平级,但是,很可惜,这个职位并不属于正式编制,不属于正式职工,也不具备教导主任的任何职权功能,仍然只是一个“实习老师”罢了。
也就是说,对于汉官体系来说,郭嘉到死都只是一个临时工。

当然,军师祭酒并不是曹操的第一个自创职位,与郭嘉的军师祭酒类似的,还有“摸金校尉”等,都是属于曹操专属,却不受汉朝系统承认的私封官职。

郭嘉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呢?

郭嘉20岁出道,在袁绍家找了分工,但是很快就辞职不干,做了六年的闲人。
26岁受戏志才推荐,投效曹操,38岁死掉,其中12年,于曹操多有建议,但是一般只是帮曹操分析对手的性格,帮助曹操在决定一些事情的时候下决心。但是因为其终其一生没有做出过任何实际性的谋划,或者表现出实际的内政治理能力,也没有做过任何独当一面的工作,所以一直无能升官。

38岁时,因为嗑药而死。
死前为非政府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军师祭酒”。
这就是郭嘉。

不过我要补充说明的是,郭嘉绝非“英年早逝”!


三国时期,人均寿命为25岁。
以其他名人为例,刘备22岁靠黄巾之战出道,23岁从草根爬到为县尉。

35岁为徐州牧,37岁的刘备受封“左将军”,为汉室武官序列中前列。38岁的刘备受衣带诏,得汉室宗亲身份。成为天下棋手之一。

曹操19岁为洛阳北部尉,用五色棒打死赛图,名扬天下。29岁为济南相,属于一方封疆大吏。

诸葛26岁出道,出道时贡献出《隆中对》。期间作为外交官造访东吴,
其早期官职与郭嘉类似,但是当诸葛35岁时,就已经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掌管刘备军所有政务。
数年后,曹丕篡位,献帝让汉室。刘备继任大汉正统,登基为大汉皇帝,诸葛亮为大汉丞相。担任大汉丞相的诸葛为39岁,比郭嘉死前大一岁。(注:历史上没有什么蜀汉,刘备是汉,所谓蜀国是后世历史书作为势力分布时加的。在三国时期,三国是“汉”“魏”“吴”,没有所谓的蜀国。)


还有庞统死时为36岁,比郭嘉小2岁,但是留下了攻占益州的功劳。
还有孙策,26岁打下大半个江东。
以及周瑜,36岁任大都督。
以及陆逊,夷陵之战时39岁,身份为大都督。

以上这些人任何一个38岁的时候官职和事迹都足矣碾压郭嘉。
在人均寿命只有25岁的三国,活到38岁的郭嘉,真心不算“早逝”了。
所以说,英年早逝这个词,郭嘉真心用不上。
====================

言归正传回来说诸葛亮。

其实按照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是大大的贬低了诸葛亮,但是在明朝,却实际上是一种推崇。

为什么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人都不信那些鬼神法术这玩意。

可是明朝人信啊。

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罗贯中是费心了的。

比郭嘉费心的多。

描写郭嘉的时候,罗贯中只是加了一些小说的笔法,突出郭嘉的聪明,然后把属于荀彧的功劳放到了郭嘉身上,就基本上完成了郭嘉的塑造。

但是在描写诸葛亮的时候,我相信罗贯中其实很为难。

首先,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好写。

为什么不好写我之前就说了,太专业的军事和政治东西,读者他不爱看啊。

但是,又必须要把诸葛写的很NB,让读者有代入感。

这样,罗贯中没办法啊,就把一个好好的军事家写成了一个妖道。

是的,就是妖道。

一个从玄幻小说里穿越到历史小说的怪物。

可是这些虽然在明朝读者来说很讨喜,却并不被现代的读者所认可。

毕竟,在现代的大信息时代,什么借东风、七星灯、哭周瑜等,都显得很假。

所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在现代人看来,就是“没什么真本事”,又因为基本不懂军事的史官陈寿的一句“奇谋为短”,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诸葛亮不懂军事。

那么,诸葛亮到底懂不懂军事呢?
首先,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军事“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作为军事家,首先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等都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奉为座右铭;只是这些东西太专业,不如曹操注解的《孙子兵法》来的有名气。

其实,有名气不等于就等于更厉害。相反,因为专业性太强,诸葛亮的兵书能看懂的太少,所以没多少人看得懂。至于孙子兵法,随便来个人也可以背上几句“兵者国之大事”,不管懂不懂,反正背几句就能念咒语一样变身军事家了,逼格高啊,所以名气也格外的大。

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性把兵种制度做到极致的人;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的诸葛连弩“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诸葛亮的理论军事能力有多高,看司马家的做法就知道。宣王大人的儿子司马昭灭亡蜀汉后,曾令陈勰“学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并表示可用“武侯遗法教五营士”,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作为国家军事制度推广。
伐蜀的大将桓温、陆法均直接将诸葛亮呼为“名将”。

此外东晋政府为了表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推崇,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你看,做为仇家的子孙都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此推崇,我实在搞不懂后世黑诸葛“不懂军事”的人是哪来的勇气。莫非一个1000多年后的键盘侠,居然比三国后期的人更懂诸葛亮?

不仅仅三国时期的人,后世崇拜诸葛的也不在少数。

苻坚觉得出将入相的王猛就是诸葛亮转世,于是干脆谥王猛为“武侯”。

北魏大将刁雍则对诸葛亮很佩服,柔然犯塞,刁雍上书给北魏文帝,称“立战场, 十日一习;宜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此武侯之法实行后果然“边境获其利”。
《武经七书·李卫公问对》中,李靖李世民均称诸葛亮为一代名将,推崇备至,李靖称自己的六花阵法源自诸葛亮,并且其舅韩擒虎亦深明此法。

隋唐对诸葛亮的推崇也反应在官方态度上,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可以看作是官方首次认定的“十大”军事家和名将排名。

这武庙十哲是谁呢?
孙武、司马穰苴,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诸葛亮,以及唐朝的李靖、李世绩。

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代诸葛还是武庙十大之一,还是和孙武、韩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值得一提的还有同时代金人的看法,金人遵唐旧制,但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诸葛亮的名将地位仍巍然不动。

元代:这个朝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诸葛亮,他的地位还是和孙武等平起平坐。

《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明代《三国演义》这部伟大小说诞生了,为避免演义小说的巨大影响,故而此后的情况不列。

结论:不管有没有《三国演义》的存在,诸葛亮一直都是历代民间和官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职业军人和史官共同认定的名将军事家。

而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论调主要流行于现代。
千百年来,对于诸葛亮军事能力唯一质疑的,就是网络中的那些天下无敌的军事天才们了。

当然,这也不能纯粹怪那些网民,其实正是因为三国演义虚构了一些诸葛的那些不可思议的神奇,替代了诸葛亮真正的军事贡献,才导致了有这么多人说诸葛被神化,不是军事家。

所以,在这个角度,三国演义还真是大大的贬低了诸葛亮的能力。

当然,另一个锅则是陈寿。陈寿三国志里对诸葛的评价里有一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而现代的网民基本上都不懂军事,他们将“奇谋”和“军事能力”画了等号,也就导致了这个误解。

可事实上,“奇谋”这玩意,仅仅只是多项军事能力中,作为“战术制定能力”的一小部分。

因为自古以来的战术制定,奇谋这种东西其实是不靠谱的。

很多人对于奇谋理解成《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其实这是孙子兵法里被误会最深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以奇胜”的奇,不念qí,念jī,是个数学词汇,奇数、偶数的奇,古人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

兵法原意是指,在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永远要埋伏一些多出来的兵力,就是奇(jī)兵。奇兵能出其不意,在战斗中突然打乱敌人的部署,是致胜的关键。

所以这句话的“奇”不是奇(qí)谋诡计,而是“分战法”的基本法则。

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

这也是《易经》中“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的意思。

但是这些陈寿和键盘侠都不懂啊。

所以就莫名其妙的认为诸葛亮“不懂军事”了。

诸葛亮军事到底有多强我不想用太多话来描述,只用诸葛和司马的两次战争说明。一个人能力有多高,还是要看对手有多强大的。

就好像踢足球,把国足打个10:0也未必有多强,但是能把巴西打成2:1就绝对是强队了。

诸葛亮北伐长途奔袭客场作战,长期缺少粮草,部队基本上又都是步兵。

相比司马懿主场防守,兵粮充足,部队骑兵为主,司马懿绝对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历史上诸葛与司马真正意义上的交手只有2次,而这两次司马手中的部队总数都两倍诸葛以上。

诸葛亮共五次出兵北伐,前三次都没和司马交手。直到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才真正的开始较量。

第一次交手是231年,诸葛亮率领各路军队侵入魏境,包围祁山,用木牛流马运输军粮。这时大将军曹真病重,魏明帝这才派司马懿西进驻屯长安,统帅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御诸葛亮。

司马懿派费曜和戴陵守住上邽,他自己则率全部军队救援祁山。诸葛亮击败费曜等人,乘机大量收割上邽的麦子,与司马懿在上邽东相遇。司马懿收缩军队据守,双方交战不成,诸葛亮率兵退走。

司马懿见诸葛亮退走,于是引兵跟随在诸葛亮的后边,观察诸葛亮的动静,一直跟随到祁山附近,司马懿又登上山,修筑营寨,还是不肯出战。张郃,魏平等数次请求请求出战,甚至说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马懿这样被嘲讽还是不出战,反而认为他们不知详情,许多将领请求出战,司马懿也不允许。一个多月后,司马懿认为时机成熟,派张郃攻汉中,他自己则率军攻击诸葛亮。

诸葛亮派魏延等人大败魏军,俘获魏军首级3000多。司马懿又退回来保守他的营寨。不久,诸葛亮因为缺粮而退军,司马懿派张郃去追击他。诸葛亮利用高山设下埋伏,用箭射死张郃。

这次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战,以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损失大将张郃和近万士兵而告终。

史料原文:【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千于南围, 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注意,因为当时是晋朝,所以对于司马懿的描写肯定要偏袒一些。

玩过LOL,王者荣耀游戏的可以这么理解:诸葛和司马中路对决,司马龟塔,全身装备的价值超出诸葛一倍。然而被诸葛越塔强杀,只是强杀后的诸葛残血没有能力推塔,只能回家。

谁的操作NB我觉得完全可以一目了然。

第二次交手。

两年后,诸葛亮第五次大规模的北伐。这次诸葛亮倾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并派遣使者到吴国相约一同出兵。没多久,孙权派三路大军支援蜀国伐魏。

诸葛亮到达郿县,驻军在渭水以南。司马懿渡过渭水,背水筑营抵御诸葛亮。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了100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

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式和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魏明帝知道司马懿是想安抚众人,于是派人节制司马懿的行动。就这样双方对峙,一直不交战。

没多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终于病逝。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老百姓告诉司马懿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立即派兵追击蜀军。姜维按照诸葛亮生前部署,调转军旗,好像要像司马懿进攻。

司马懿收缩军队,不敢再逼迫。于是杨仪等步步为营,缓缓退去。于是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后来巡查诸葛亮的营垒遗迹,感叹道:天下奇才也!

史料原文【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也就是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三国时期,一共对战了两次。第一次,司马懿先是据守,后来认为看明白了,派一波兵去试探,结果被诸葛亮打败了。诸葛亮粮尽退走,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反而被诸葛亮反杀了大将张郃。

第二次,司马懿压根就不敢和诸葛亮对战,据城死守100多天。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派军追击,反而被诸葛亮生前的布置,吓得退走。

所以,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厉害,看完他们生前仅有的这两次对决,你应该知道答案了吧。

很多人都以为诸葛北伐都没成功,其实这是错的。

其实诸葛亮每次都有一定的进展,只是没有造出碾压的局势。事实上到了第五伐的时候,诸葛已经把战线推到了离长安只有200多里的五丈原,还和当地百姓一起在渭水之滨耕田。这时候,因为已经攻占到了武都和阴平两郡,当时诸葛已经不担心粮草问题了,事实上,这个时候已经是魏国消耗不起了。

如果给再诸葛几年的时间,别的不说,长安还是有机会拿下的。

但是可惜诸葛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油尽灯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天下之悲,莫过于此。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诸葛不是北伐失败么!蜀汉还不是灭亡了?那就说明诸葛亮军事垃圾!”

蜀汉失败,就等于诸葛亮军事垃圾么?

事实上我以前的文章已经说过了,蜀汉的失败,在于刘备集团代表的草根寒门力量无法匹敌曹操集团代表的世家门阀力量。

世家门阀碾压草根,才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有人可能要问“任用草根不是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么?为什么居然打不过落后的世家门阀制度?”

可惜的是,先进的、正确的东西就一定能打败落后的、丑陋的吗?

当然不是。

比如说纣王。

纣王任用奴隶为官,取消活人殉葬是对是错?在现代人权文明下看来当然是对的,是先进的。

但是在3000年前你这么干就是错的。所以纣王失败了,被落后的奴隶制文明周朝扑灭了。甚至更可笑的是,只有一妻二妾两个儿子的纣王,被有着120多个子孙的周文王打上了“荒淫好色”的标签,而这个标签居然被无数人相信了3000年。

孔夫子的有教无类是对是错?当然是对的,但是从孔夫子提出有教无类到中国彻底消灭文盲中间间隔了2000多年。孔子一辈子落魄潦倒,死后还被无数腐儒篡改自己的言论,背上无数的黑锅。

商鞅的改革是对是错?当然是对的。但是商鞅死的多惨?秦始皇哪怕灭了六国,六国旧势力一样扑灭了秦朝。

王莽的制度先进吧?还不是十多年就完蛋!

隋炀帝杨广开运河、办科举、征高丽、打压世家门阀,这哪条错了?但是还不是被世家门阀一起反手扑杀。一直到李世民再来一次才勉强成功。

明朝正德、天启两代进取有为的君王试图改变制度,将摊丁入户改为摊丁入亩,结果都被文官士大夫集团暗算落水,然后活活病死,还将这样的皇帝污蔑成“荒淫无道”。

教员的文化改革本质上也是伟大而正确的,但是很可惜。第一因为民智未开,人民的基础素质无法承担改革的需要;第二它对官僚集团的利益打击实在太大。所以这一次改革不仅仅人死政熄,还被泼了满身的污水,偏偏大多数老百姓都相信了官僚集团的洗脑言论。没办法,谁掌控舆论,谁就掌握了“民意”。

谁说先进的、正确的东西就一定能打败落后与腐朽的?

劣币驱除良币再正常不过了,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尤其如此。

人人都知道小鲜肉演技不行,人人都说“演员要以演技为主”,但是一个小鲜肉片酬就抵几十个老戏骨。

人人都知道黄赌毒是错的,但是黄赌毒永远是最赚钱的,哪怕法律再严厉也挡不住人们对黄赌毒的追求。

人人都知道书籍真正的价值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真正有益的书籍销量永远打不过那些无限升级装逼打脸的虚假YY小说。

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啊!

看,这个就是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现实。

所以,刘备集团重用草根寒门力量虽然代表更先进的文明道路,可是在东汉末年的时代,落后的门阀体系才代表“人民”。

所以,正直忠诚能力强大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各方面都不如诸葛的司马懿却成为了人生大赢家,还建立了中国文明史上最无能最可耻最耻辱的晋朝,奠定了五胡乱华的炎黄大殇。

这不在于诸葛本身的能力高低,而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因为人性就是这样。

如此而已。

==================

本以为没人关注,却没想到有1000多赞了。

补个八阵图吧。

注意,以下内容是我个人进行的查证以及分析总结,不代表绝对正确。


首先,“阵法”是什么?

因为小说的原因,很多人都把阵法当做了石头块。

或者玄学。

可我在经过多方查证,

从姜子牙的《六韬》,到诸葛亮的《将苑》,李靖的《武经七书》,以及戚继光的《武经总要》。

通过对姜子牙的三才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的学习和研究,

我试图还原了一下诸葛亮的八阵图。


什么是八阵图?

传说中的八阵图是一个大的石阵,将东吴数万人困死其中。

但是事实上那自然是传说,是小说而已。

八阵图当然不是石头!

其实八阵图,是指“不同兵种的配合使用”

真正的八阵图就是一种战斗的阵型,以不同的兵力兵种摆放方式,让同样数量的士兵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强更大的力量。

所谓的八阵,不是玄门阵法,而是八种不同的兵种。依靠八个兵种不同的分工,让士兵通过配合发挥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杀伤力,这才是真正的八阵图。

后世戚继光仗以大败倭寇,以0损耗斩杀千人倭寇的鸳鸯阵,便是脱胎于此。


最早的阵法源于车战时期的“三才阵”,由姜子牙所创造。

所谓三才阵,本质上是驾车的时候分工合作。

最初车战没有特殊的兵种分类,都是乱打,但是姜子牙搞了个三才阵,

就是每个战车分三个人,经过不同的训练让三个人拥有不同的分工。

一人专门负责驾车,一人专门负责防守,最后一人专职攻击。

很快,大家发现这样分工明确的战斗方式,比三个不分工的胜率大许多许多,所以三才阵就渐渐成为车战的传奇。

至此才有了“阵法”。


而诸葛亮的八阵图则是“兵种分类+分兵合作”的集大成者。

八阵图分为:生、死、休、伤,杜、景、开、惊。

这其实只是八个不同兵种的简称。

开门者,即为发动战斗,一马当先的坦克,负责正面迎敌,吸引敌人的火力。

以及破开对方阵型的主攻坚团。

一般由刀盾兵,剑盾兵,枪盾兵等构成。


惊门者,即辅助攻击,压制敌人攻击等,关键时候还需要做到吸引一部分敌人的作用。

担任惊门的兵种一般为轻骑兵。

伤门者,主攻手,基本上主要对敌伤害都由伤门输出。

一般为远程兵种,或者重骑兵等。

景门。景这个字古义为查看。景门之意就是情报,观测。

景门即为斥候。

杜门。杜这个字的意思为“堵塞”“阻止”,杜门之意便是对敌人的行动进行干扰,直白点就是游戏里的控制。

这个兵种一般为工程兵,建造拒马,陷马坑等。

休门的作用是为休整,休养,恢复。

也就是医务兵。

死门主偷袭,关键时候还需要牺牲自己完成目的,即为死士。

生门则为后勤运输。


不同的分类训练,可以让同样的士兵发挥出超出几倍效果的力量。

(玩过游戏的都知道,战法牧配合起来才能过副本,远比三个战士或者三个法师三个牧师强得多。)

所以基本上诸葛亮加入刘备方面后,刘备军在和魏吴战斗的时候,都是以少打多。

这就是“多兵种配合”的强大之处。


再强调一句,或许在现代人看来,多兵种配合是很常见的,

但是事实上,现在很多“常见”的东西,都是古代的先祖们一点点用巨大的代价一点点验证的。

所谓的常见,只是因为它们太好用

而在它“被常见”之前,事实上是需要无比的智慧才可以发明、发现、归纳和总结的

程昱:徐庶十倍于我,徐庶:诸葛亮十倍于我,诸葛亮:庞统十倍于我;

由此得出结论:1个庞统=10个诸葛亮= 100个徐庶=1000个程昱


落凤坡张任设计杀了庞统

由此得出结论:张任≥庞统≥诸葛亮*10


又:张任被诸葛亮与张飞合计所擒

张任<诸葛亮+张飞

10*诸葛亮<诸葛亮+张飞

9*诸葛亮<张飞


综上:张飞智谋胜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