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HBO新剧《亢奋》第二季?

关注者
125
被浏览
419,545

41 个回答

更新完毕,点击目录跳转




- When did you relapse?
- The night you left.

- 你什么时候复吸的?
- 你离开的那一晚。


尽管在温暖的火堆旁,主角两人这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却也字字冰冷又扎心,同时也高度概括了第一季的结局,Rue的复吸和Jules的出走。

许久未见的两人,见面就如此刺痛彼此,有意或无意,攻防之下,心灰意冷。但在那跨年派对震耳欲聋的倒计时声中,似乎给了两人抛弃过去、“重新开始”的勇气,于是一吻再续前缘……


第二季宣传图(文末有彩蛋)


就主线而言,这似乎是个温暖的开场。疯狗Nate也终于被暴揍。前脚直呼痛快,后脚却回想到第一季开场Jules手持菜刀威胁Nate的爽点名场面,不禁让人担忧,是否是又一次的「欲抑先扬」?

在首集幕后采访中[1],主创Sam就直言这一季,就是先让Rue得到她想要的,和Jules重归于好,以及嗑药,再看结果如何(see how it turns out for her)言下之意,恐怕接下来会是步步惊心,再次走近深渊……究竟是逃不出去的怪圈,还是黎明破晓前最后的黑夜?


「温暖下的危机」,于是第二季的视觉风格也随之改变。虽然第一季迷幻的冷色系备受追捧,但是主创团队毅然选择“破陈出新”,打造全新的视听体验,于是转向了更为复古怀旧的暖色系。

从这两季主打宣传图的配色,以及预告片的字体配色,就可以看出这一变化:


第一季宣传图
第二季预告片“镀金”字体


更直观的,这两季都是由一场派对开场,讲究的冷暖配色、滤镜,视觉冲击力强烈。


为了打造这种视觉上的差异,主创还特意去找了科达公司[1],破例制作了已经停售的35mm ektachrome胶卷,从而改变了画面质感与色彩饱和度,更加的复古和饱满。


我也一直认为《亢奋》这部剧,是服化道摄影等制作层面的价值,远远大于剧情本身的存在。

一般的青春题材剧集,哪里会去考虑什么整体视觉风格的改变,让主角换个发型、服饰,都算谢天谢地了。而这部剧,却还在想法设法地给观众提供更多视觉风格的体验,持续高质量地输出极近精美、令人难忘的镜头画面。

比如第一集中的高光肖像特写,用视觉语言形象地展现了什么叫做“稍纵即逝的时光”。周围的喧嚣变得暗淡,只剩下自己一人;微妙的表情与动作被放大,定格成为一组慢动作的宝丽来照片。

非常非常喜欢这一组镜头
空间上的压迫,衬托满脸的难受与悲伤
有爱人相伴,但似乎还有些许不安与迷茫
预示恐怕本季话题度最高的“三角”


比如最后道歉/告白时的超近贴脸式镜头,确实会暴露一些皮肤瑕疵,甚至有的观众还不太习惯这暖色的打光/配色,但总的目的就是体现近距离下的沉浸式效果,结果也确实足够触动人心。


配乐虽然还是Labrinth操刀制作,但从第一集来看,确实多了不少怀旧金曲,无论是“买药”时的Right Down the Line和Dirty Work,还是伴随着渣男被打得半死不活的那首片尾曲 (I Just) Died In Your Arms。连Cassie探出车窗外响起Orville Peck的那首Dead of Night,也是情怀满满。

see the boys as they walk on by



E1

Fezco's grandma was a mother f**king G.

第二季终于迎来了老好人Fez的背景故事,第一幕就贡献了堪称经典的开场白。也没想到,第一季躺在病床上的祖母,既然也有如此gangsta的过往。

霸气的祖母戴着墨镜端着手枪,穿过酒池肉林的夜总会,二话不说地射穿Fez父亲的大腿,头也不回地驾车而去,心狠手辣,气定自如。


而如此“当众处刑“的原因,可以从稚嫩的Fez脸上略知一二:淤青的眼眶,想必是被“狗东西”父亲残忍暴打。——“你敢对我的孙子动手,我就让你半身不遂”


家暴的父亲本身就理亏,再看那“少儿不宜”的工作环境,一时半会儿基本报废的下半身,小Fez的抚养权也就自然落到了祖母身上。虽然能在这么多目击证人的情况下还能逍遥法外,似乎天方夜谭,但是本身就是“mother f**king G“的都市传说,或有夸张也不意外。

祖母于是乎把小小年纪的Fez带上道,教给了他街头义气与保护家人的勇气,不过也造就了他直来直往的性格。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虽然本集最后出了口恶气,但“正人君子”不知道后面会怎么被狡猾奸诈的“小人”Nate搞……



与此同时,也非常开心地看到 Fez 和另外一位老好人 Lexi 似乎也擦出了火花。因为两人在上一季帮忙不少也不作死,人气口碑较好,所以这一季他俩“破次元”的故事线交集,也许是一种 fan service,但作为粉丝,还是乐呵呵地暂时接受下,真害怕这糖里有毒……

可喜可贺的是,Lexi 在本季应该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单集”。预告中还看到她在指导学校的表演,霸气的样子,让人欣慰,也许她也能终于走出别人的阴影下,活出最自信的自己。



不用说,本季争议最大的肯定会是“放飞自我”的Cassie。本集和闺蜜的前男友搞上,虽然也是偶然相遇,酒精作用下头脑不清醒,但真尼玛离谱呀。直到浴室隔着门差点被抓包,才害怕得清醒过来,不敢动,衣服都穿不上,心理上是真的出了大问题。最后被Maddy的“毛巾”盖上脸,没忍住笑出声来,也算是因果报应,karma is real了。

失去父亲的Cassie,曾经就通过寻找男友来弥补缺失的那份爱。而在上一季结尾流产后,失去孩子的她,在这一季中变得更加迷茫,穿着暴露、酗酒、滥交,却也怎么也消解不了那份空虚、痛苦与自我怨恨。


一方面无法理解、甚至鄙视她冲动下的无脑行为;但另一方面,看着她明明内心痛苦挣扎,却还是硬撑着一张诡的笑脸装作无事发生,嘴上说着快乐,眼中却充满了绝望的泪水,还是会有些心疼。一旦跨年那一晚的事被人发现,迟早会被姐妹团孤立。越被孤立指责,越加疯狂(比如厕所meltdown的那场戏)。到那时,等着她的就真的是深渊了吧……





E2

Nate Jacobs was in love.

重点解析Nate的“梦”,包含了许多“非常规”的刺激元素,如暴力和痛苦,因为创伤引发脑部分泌的多巴胺,在那时也成为了他达到巅峰前的助力。

于是乎,在他那极具扭曲黑暗的脑海中,父亲小电影中的放浪叫唤,凯西生产时的痛苦叫喊,和处女麦迪的尽兴交欢,挣脱父亲手腕时的怒吼咆哮,被菲斯暴打时的拳拳骨裂,甚至幻想和朱尔斯的罪恶缠绵,无论是现实还是虚幻,都全部交织在一起,配合着逐渐变快的剪辑节奏,最终到达顶端,伴随着婴儿的哭声,释放开来。

终于,他实现了euphoria。而他的脸上,也浮现了扭曲的笑容。


完整解析参见:






E3

Two worlds collided
And they could never, ever tear us apart

重点梳理了和S1E2、两集特别集的呼应剧情。

开场年轻卡尔的青春往事,在15分钟中就浓缩了几乎半部电影的内容,完成度非常高。流畅切镜剪辑已属于小菜一碟,配乐配色复古怀旧,更重要的是相关细节也足够真实并勾人心弦。

完整解析参见:






E4

You Who Cannot See,
Think of Those Who Can

重点解析开头、结尾的超现实主义蒙太奇片段含义。

像Rue进入的教堂“灵魂”世界那样,处于交界处,非生非死、非梦非现实的灰色地带。本集末尾肖像式的特写,也是在用超现实主义展现各个角色画风各异的精神世界。

完整解析参见:






E5

Stand Still
Like the Hummingbird

沉浸感如此之强,不仅是因为本集几乎全部跟随着主角的视角展现整个对峙与逃跑的过程,还更感谢于女主叹为观止、惊为天人的表演,将毒瘾发作时的那种“非我“乃至”非人“的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还更包括制作层面上的去繁求简、返璞归真。

更多细节解析参见:






E6

A thousand little trees of blood

无辜者的殉难,指的就是被“反杀”的麦迪。本集相对平淡之下,也不乏一些值得考究的细节。特别是关于内特看似改邪归正的举动,劝各位“认清形势、放弃幻想”。

完整解析参见:






E7

Let this darkness be a bell tower
and you the bell.

戏中戏,将回忆、现实与表演丝滑地剪辑在了一起,亦真亦幻。辛辣讽刺的评论、甜蜜动人的往事、心酸苦涩的回忆、咸湿露骨的表演,“五味”俱全,观感新奇。

完整解析参见:






E8

All my life, my heart has yearned for a thing I cannot name.

情感细腻,后劲很强的大结局。

“荤素搭配”合理:前有爆笑畅快的闹剧,后有扎心沉重的悲剧。一场场离别中,并未过分渲染情感,而是继续留白简化,保持了克制。少了些花里胡哨的蒙太奇,多了些走心的对话与独白。

Jules was my first love.
I'd like to remember it that way.


完整解析参见:





第三季展望

1、最后一集片尾独白预示了Rue接下来一学年的清醒,以及和Jules的分道扬镳,所以第三季大概率会从下一学年开始。

第一季和第二季,Rue和姐妹团都是高三(Junior),内特是高四(Senior),那么下一学年开始大家就会是最后一年高四,而内特则理应去往大学(当然也不排除他留级的可能,毕竟和小一级的Jules在第一季都上了同一门课)

当然也不排除第三季时间跨度更大的可能。比如说Fez作为人气角色,大概率不会领盒饭,但下一季蹲监狱的话,不知怎么和其他角色互动。像《小丑回魂》那样的时间跳跃,也不是没可能。

S1E4,被问起Jules时,说到


另外这一季欠了一屁股钱的Laurie支线,

有可能就因为faye的一句话,把警方引向了她,一锅端,恰好也解决了Rue的后顾之忧……但这样就比较浪费Laurie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反派角色了。


2、Elliot确定会回归第三季(摊手)

3、第三季最早今年年末开拍(赞姐的档期很满),预计2024年上线(又要等两年了)


按你胃,

感谢一起追剧的小伙伴们的陪伴与支持~

See you guys in 2 years...






《亢奋》第二季已在HBO Max平台播放完毕,国内各大字幕组也均有翻译资源。


整理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点个关注,追美剧不迷路


分集解析参见:
E2E3E4E5E6E7E8


相关阅读

参考

  1. ^abeuphoria | enter euphoria – season 2 episode 1 | hbo

《亢奋》最为突出和令人欲罢不能的,是它强烈的“情绪叙事”风格,考究到可以拉片的视听语言。对“Z世代” 来说,建立新希望和新信仰的爬坡过程,并不比每个时代更容易。

HBO除了尺度之外的野心

不论是由《亢奋》回忆起的《猜火车》,还是剧中大量的青春问题呈现,都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而距离杰克·凯鲁亚克提出这个说法已经过去了74年。如果说“垮掉的一代”应时而生在二战后的创伤和疲惫,那“Z世代”是如何成为新世界“垮掉青年”的呢?

欧美青春片一直是经久不衰的大热题材,2017年BBC发行《去他的世界》、2019年Netflix推出《性爱自修室》、同年HBO也播出了《亢奋》第一季,三部作品均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性爱自修室》《去他的世界》海报。

与之相比,《亢奋》的出现更像一枚小小的核弹。因为相较于其他青春片的讨论范畴,《亢奋》走到了迄今为止最极致的程度(这当然也和不同的发行平台有一定的关系)。但《亢奋》最为突出和令人欲罢不能的,是它强烈的“情绪叙事”风格,考究到可以拉片的视听语言。前者是向世界敞开一扇大门,仿佛进入这里才是真正进入到当下“Z世代”的世界;后者也极契合新一代年轻人的气质,匹配数码一代的审美。

导演近乎奢侈地使用各种视听手段,在剧集制作中采用少有的35mm胶片拍摄,营造出一种迷幻的、电子的、带有未来感的影像风格。片中到处是令人讶异的精细设计,拿引起风暴的第二季来说。Nate被揍到重伤入院时,画面上是一对都在爱他的闺蜜的两只手。Lexi一双沾染了男孩鲜血的手,和Maddy漂亮美甲的手。完全用视听在交代人物的关系和个性特征,用鲜血来表示背叛和“有染”,另一只干净漂亮的手则表示被这段关系置身事外的不知。这就承接起了人物的内在,和他在第二季中衍生出的新的情感关系。

《亢奋》剧照。

所以,一开始观众大概会被HBO袒露的大尺度画面所吸引。甚至一度我也在想,这样大面积的裸露是否必要?但进入剧集,则会随之观看到每个青少年复杂的、充满变数和问题的人生。以及那些被观众盯着的“尺度问题”,也并非只是为了吸睛的手段,它更像是一种坦白,一种欧美青少年部分存在的自然呈现。不是大惊小怪的奇观,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存在的部分当然也是引发争议的原因,原本我们有对青少年概念化的认知。但在《亢奋》中看到的,除了身份政治/原生家庭的讨论外,更被性/暴力/药物滥用等组成了他们大部分的生活内容,这严重地颠覆了一部分人对校园题材的某种期待。

也有许多评论指出第二季品质远不如第一季,本剧女主Rue的扮演者赞达亚也公开表示:这一季可能会引起你的不适。看完第二季,我想这种不适大概也指由她扮演的“药瘾少女”以长达一集的时长,呈现“戒断反应”。每个人物都在第二季中,充分暴露着Ta们的问题——以更激烈的方式。第二季的收尾,结束在一直以观察者身份出现的书虫少女Lexi身上。落点在她所写的戏剧演出落幕,仿佛把所有人的难堪和伤疤暴晒于阳光之下。

《亢奋》剧照。

演出在中断、争吵和撕扯之后,轰动般地结束了。片中的戏剧也如整个作品所呈现的一样,当把生活里的不堪呈现在舞台之上,那些伤疤和痛楚自动变成了一种审视和铭记。它令剧中的人物被迫地审视起自己的生活,而这部剧也在令剧外的观众重新思考新一代,他们颓丧、暴力、痛楚和自毁的原因。可以说,这才是HBO除了尺度之外的野心。

减少误解的根本方式,是由呈现结果倒推发展的脉络。乍见如《亢奋》中的青少年生活,被审视为消极、放纵、毫无理想可言。但如何造成这一切?在物质生活和社会文明发达的现代,精神层面的迷茫和痛苦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吗?社会进程的不同时代,痛苦的主题一样在经历沧海桑田的变迁。我想《亢奋》在表达的,恰恰是对“Z世代” 来说,建立新希望和新信仰的爬坡过程,并不比每个时代更容易。

反叛之后,接踵而至的新问题

HBO于2019年推出《亢奋》,后赶上世界疫情,于是推出了两集新冠特别篇。这两集不仅承接了前后两季剧情,也给作品注入了强烈的当下性。无法展开更多的场景,那就以(几乎)单一的场景和谈话来表达作品、人物要说的话。

笔者认为,“特别篇”的两集是整个《亢奋》送给世界观众的礼物。Rue和她有相似经历的互助会成员坐在一起,两个人中间不只隔着一张餐桌,更隔着两个代际几十年之间的时光。Ali在这群青少年中,是确认无误的“长者”。但编剧没有让这场对谈变成一个鸡汤文学,变成过来人经验之谈隔靴搔痒式的规劝。是舍得打开自己,狠心戳破对方,两个人在血淋淋中进行的救赎。

这场救赎是平等的,相互的,是人类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连接和搭救。一个年过半百的男性回溯了自己有诸多狼狈的前生,一个花季自毁的少女终于开始看见自己隐秘的伤痛。这在疫情时代,给观众提供了一场简单又深入的倾诉和聆听。所涉话题的维度当然不再是前现代少年成长的单一性问题,而是直指当下一代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你们这一代都是些易受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监听了你们的手机、阅读你们的喜好、预测你们的行为。把你们困在原地,你们还以为自己在进行一场革命。”

《亢奋》剧照。

高度凝练和理解“Z世代”的境遇,仿佛在解答着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愤怒。同时连带分享着自己经过的绝望,站在耐克店里看见墙上的标语“我们的人民很重要”,营销在感性上被调动起受众的好感,转而又在价格上戳破资本和经济的手段。这些不断令人下坠的体验和感受,犹如一个真诚的朋友和你在深夜的呢喃。

在《亢奋》中,所讨论的问题是尺度开放的。药物滥用和性爱在欧美青春片中并不少见,但“Z世代”站在边界更宽阔的地方,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已经存在的,还有问题叠加之后的问题。比如Jules(性转换者)作为主线人物之一,她几乎以“正常”的状态在过着自己的高中生活。当然剧中依然呈现了她获取性别自由的代价,和母亲之间的冲突、童年时期的遭遇、转校的设定等。但在“Z世代”的文化语境里,“性转”和其他问题一样,也只是作为一个大家共存共知的问题存在着。

某种程度上讲,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但接踵而至的又有新的问题。

在“特别篇”第二集中,Jules(Gen Z )和心理咨询师(上一代)交谈。在她更深一步对自己进行探索时,提出的性别困惑更进一步:

“我穷尽一生想征服女性气质,但在半途上,我觉得女性气质征服了我。”在成为一个理想少女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女性身份”是依照男性主体建构的。她的身体、性格、灵魂都变成了男性所期待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Jules的扮演者(Hunter Schafer)本身就是一个跨性别女孩,出生于1999年,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和LGBT权益活动者。她来承担《亢奋》中的“自我认同”叙事,具有天然的说服力。

荷兰学者、作家米尼克•希珀在《乐园之丘: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生命的混乱中包含了复杂矛盾的“我们-他们”的各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不同之处比相似之处得到更多的强调。不同之处在于社会性别、语言、文化、肤色、阶级、宗教等。让我们专注于社会性别的不同:年轻女孩和男孩们已经在相互比较着他们的不同,有时互相嫉妒。弗洛伊德使阴茎嫉妒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而子宫嫉妒也在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而在Jules身上,这种相互的比较和战争在她的身体、心灵内部同时发生。而在她剖白的一集中,编剧试图在和观众完成这样的交流:“自我认同”的前提是“自我认知”。Jules在心理咨询师的聆听下,一点点挖掘着自己内在最坦诚的感受——她想停掉激素药物。这意味着她即将停止身体外在的“女性趋同”跋涉,更大范围和维度地接纳自己的“独特性”。

《乐园之丘: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译者: 王晚名,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

坐在她对面的咨询师,是典型的中产知识分子形象。轻言细语的白人女性,和Ali从外貌、肤色、境遇、身份截然相反。她做到的仅是倾听,并对Jules提出的问题试图表达理解,在安静的神情下带着几分接受新鲜思想的求知。

剧中难能可贵的,是代际之间完全平等的沟通。不是强势、绝对正确的大人,糟糕的、问题重重的少年;而是问题重重的大人和问题重重的少年。一样难堪、一样破碎,一样有过诸多的自毁和后悔。而现在我们站在一个地方,在痛苦一样的问题。

必须寻找新的信仰?

在“特别篇”和第二季中,导演花了大量的镜头来讲述每个人问题的“极致呈现”。也给每个家庭、父辈(甚至祖辈)一些笔墨,你能看到代际之间的冲突是无力的,甚至延续的。从祖母到父亲到剧中的青少年,真正经历了从“垮掉的一代”到《猜火车》前夕到今天,几代人的颓丧在这部剧中相聚和汇合。

“婴儿潮一代”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算是度过了相对富足的青年和中年生活,那一代的困境是“现在”,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相当一部分人积累的财富打了水漂,他们面临的是动荡的晚年。但婴儿潮一代是有过希望的一代,而剧中提到的“9·11”背景也是“Z世代”出生的时期(2001年)。代际重逢在“当下”,这一代毫无准备的到来,迎接的是社会延续恐怖袭击创伤的童年、经济危机的少年和疫情给世界按下暂停键的青春期。“Z世代”看似平顺的生活背后,其实一直在伴随隐痛长大,也天然承担着世界失序的现状。

几代人之间,相互谁也解决不了时代际遇遗留的问题。虽然西方家庭观念和东方存在很大差异,下一代不见得一定要承担父辈或祖辈的养老问题。但是整个社会存在的动荡氛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见证繁荣时期的生活希望和财富积累,倒是看到了许多人“窘迫的老年”。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地继承了这些问题,没有选择地继续着属于“Z世代”的生活。

在试图讲述Z世代的问题和探索过程中,你会发现自由绝不代表是问题的答案,相反,自由意味着更广维度的局限。“Z世代”出生的时代和“婴儿潮一代”境遇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巨变,“我从未想过此生中会见到这么多场革命,革命进行得如此之快,又赢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们没时间去落实改变。”

《亢奋》特别篇。

两季里不仅讲清楚了他们个体的问题和困境,也在代际关系中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变坏的来源)。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承担了父母(家庭)的创伤、隐痛,在青春期时以“自毁”的方式在爆发。这种爆发,也像整个时代给予更年轻一代的一样。留下来的问题重重,但失去了“婴儿潮”壮年的机遇和创造奇迹的可能。这一代的自由,鱼跃空间的回弹力从来不强。

剧集中有人少女时期丧父、有的人家庭成员无力承担更多的责任、有人依然没有选择的自由(辍学、继承上一代用犯罪的方式谋生),还有困惑在几代人之间的“自我身份认同”。他们以为性、暴力、药物滥用等方式会成为某种安慰和出口,或者逃避和解脱,甚至自以为是叛逆的“革命”。但这些,仍旧把他们困在原地。

于是前一代的“革命”后果,在新一代的出生时继续延续。某种程度上说,“Z世代”是承担各种世界结果的群体。我们在饱腹的大部分和平岁月里,总觉得“Z世代”已经天然得到了太多。但得到越多意味着超越越少,在累计的结果、创伤、成功、失败、悲喜集于一身的生命里,他们首先选择的是冲出一个出口,不论它是不是带着自毁的代价。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走走小姐;编辑:走走;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